|
|||
![]() |
|||
本届亚冬会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赛事共设6个大项、11分项、64个小项,中国体育代表团将参加全部项目比赛。6个大项分别是冬季两项、冰壶、冰球、滑冰、滑雪和滑雪登山。其中,混合双人冰壶、滑雪登山、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双人同步是第一次进入亚冬会的比赛项目。在本次赛事上, 回顾本届赛事,从包揽女子U型场地技巧冠亚的李方慧、张可欣,到男子100米短道速度滑冰的高亭宇,运动健儿们就读的院校也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那么,出征本届亚冬会并获得奖牌的运动员都毕业于哪些学校?历届亚冬会获奖运动员的母校又都是哪里呢?健儿们又来自什么地方?哪些高校为亚冬会助力? 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由257人构成,其中运动员169人。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三次作为东道主参赛,中国体育代表团将参加6个大项全部小项的比赛,报名参赛的运动员平均岁数23岁,年龄最大的40岁,年龄最小的16岁。 那85枚奖牌获奖者都来自什么地方?一读EDU(ID:yidu_edu)整理了本次奖牌获得者毕业或在读院校情况。 从图中显而易见,北京体育大学被誉为“冠军摇篮”确实是“实至名归”,12位运动员斩获16枚金牌。 哈尔滨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的学子在赛场上皆斩获佳绩。其中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获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的金牌得主臧一泽已是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收获一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的奥运冠军范可新在本次亚冬会赛后表示,自己即将入职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一名哈工大教师。 此外,还有双一流院校学子在本届奥运中获得好成绩: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的金牌得主公俐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的金牌得主孙龙、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的金牌得主张楚桐来自东北师范大学。 本届获奖运动员共计113人,其中00后有64人,占比56.63%,成为赛场上的主力军。在获奖运动员中,2002年出生的人数最多,有14人。他们凭借精湛绝伦的技术和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在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多个项目中披荆斩棘,为中国代表团摘金夺银,用实力诠释着青春的热血与激情。 2007、2008年出生的小将们也不甘示弱,在赛场上强势崭露头角。尽管他们年龄尚小,但在赛场上却展现出了远超年龄的成熟与自信,面对各国强劲对手,毫不畏惧,以出色的发挥和坚韧的毅力,在各自的项目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彰显出强大的潜力和十足的竞争力,让人们对中国冰雪运动的未来充满了无限期待。 从地域分布来看,来自黑龙江的运动员表现突出,人数最多,共 42 人,为中国代表团贡献了13金8银8铜,共29枚奖牌 ,在冰上和雪上项目都有出色发挥。吉林省的运动员也毫不逊色,共获得9金5银6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比赛中,新疆、西藏和青海的运动员也带来了好成绩,其中青海省冬季项目运动员是首次参加亚冬会。此外,河南运动员杨如意用两枚奖牌填补了自中国代表团 1986 年首次参加亚冬会以来,河南运动员在奖牌榜上长达 39 年的空白,意义非凡。这些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和高超技艺,为各自地区争得了荣誉,也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书写了新的篇章。 除了本届奥运会,历届亚冬会获奖者都是毕业于哪些高校呢?一读EDU(ID:yidu_edu)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了中国代表队1986-2025年奖牌获得者毕业或在读院校情况。 北京体育大学独占鳌头,许多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会选择在北体就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比如拿过4金牌2银牌2铜牌短道速滑名将李佳军本科在吉林体育学院学习,研究生在北京体育大学学习;花样滑冰的隋文静和韩聪本科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习,研究生同样选择了北京体育大学。 除了体育类院校,综合性院校也受到运动员的青睐。中国前短道速滑运动员、世界反机构副主席杨扬、中国队第一枚奖牌获得者叶乔波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女子速度滑冰运动员王北星、短道速滑运动员梁文豪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花样滑冰运动员李子君就读于吉林大学。 此外,理工科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也是许多运动员就读的选择。 花样滑冰运动员申雪和赵宏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短道速滑运动员于静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奥运冠军短道速滑运动员张虹本科就读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 本届亚冬会除了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身影外,多所高校也带着科研成果助力赛事,还有非常多高校参与亚冬会的设计、服务等环节为冰雪运动的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从亚冬会主火炬塔的设计到会徽、吉祥物以及色彩系统、核心图形及体育图标的创作再到志愿服务公益形象大使开幕式执旗手,处处可见清华人的身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马赛教授团队打造的“雪韵丁香”主火炬塔惊艳亮相。耀眼的火焰伴随着璀璨的光影效果,照亮了冰城的冬夜,也激扬起冰雪梦想的中国力量。 从设计理念到落地实施,“雪韵丁香”主火炬塔以冰雪为媒,以丁香为情,将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亚冬会“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主题有机结合,成为一座凝聚文化与科技的艺术杰作。 火炬塔采用同心圆结构,塔身整体呈双锥体结构,高28.55米;几何化的雪花与丁香花纹样精心排布于塔体上下两端;色彩设计结合了自然与东方古韵的色彩元素;火炬头内部的燃烧喷头由56个如同花蕊般的金色钛合金喷口组成,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的万众一心;燃烧喷头周边环绕的纵向棱缝造型,代表着携手共进的团结精神。 火炬塔底部灯光系统采用7080颗LED点光源组成,顶部花瓣配有总长120米的软灯带勾勒出丁香轮廓。同时,在火炬塔周身配有大投光灯和小投光灯,以高效率节约能源的照明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同时营造出晶莹剔透的光影效果,宛如在冰雪世界中托起一朵傲然绽放的五瓣丁香。 本届亚冬会会徽“超越”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磊教授团队精心设计。会徽由主体图形、文字标志、亚奥理事会太阳标志三部分所组成。图形巧妙融合短道速滑运动员奋力冲刺的姿态、哈尔滨市花丁香花、舞动的飘带、汉字“九”的造型与亚奥理事会太阳图标等元素,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元素结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起挑战。 会徽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色调渐变,逼真模拟阳光照射在冰面后折射的斑斓光影,寓意冰雪运动的无限魅力。此外,外部轮廓线条构成一个草书的“合”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合”文化,传递出中国人民期待与亚洲各国友人欢聚一堂、团结合作、携手进步的美好愿望。 “滨滨”和“妮妮”原型是2023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两只小东北虎,寓意“哈尔滨欢迎您”。该吉祥物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磊教授团队设计。 滑冰的“滨滨”身穿冬季运动服、脚穿冰刀,代表冰上运动的吉祥物;滑单板的“妮妮”身穿中国民间传统毛领节庆红袄,代表雪上运动的吉祥物。 吉祥物面部特征参考了北方特色的传统民俗玩具布老虎;耳朵和额头上的装饰借鉴了哈尔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的视觉语言;头顶标志性的“王”字虎纹和花袄上的纹饰使用了“雪花”的造型;手套上有哈尔滨市花丁香花的图案。整体图案将“东北虎”拟人化并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设计,彰显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活力。 多年来建冰雕设施用的冰一直都是人工在切,使用手工锯,切割质量切割效率都很难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对智能自动化生产标准冰砌块的需求十分迫切。 不仅切得好,而且切得快,从前3个人10—15分钟的工作量,现在只需1分钟,效率提升了几十倍。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张海峰教授团队研发的冰雪景观灯光驱动智能控制管理系统、人机互动灯光控制管理系统等,就是冰雪大世界灯光控制的核心和更换“皮肤”的指挥家。这些灯光控制管理系统不仅耐极寒、能互动,还能通过颜色的变换,给游客和管理方提供预警,美观又安全。 哈工大的硬核“黑科技”不仅为亚冬会增光添彩,也为“尔滨”的冰雪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充分的发挥寒地建筑与体育建筑的科研与设计优势,在场馆改造、城市绿化、夜景亮化等方面,为这场冰雪盛会提供专业服务。 通过景观手段在场馆营造赛时氛围并实现亚冬会竞赛场馆高效、快速地引导疏散各类大流量人群,是保障赛事顺利、安全进行的关键。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陆诗亮教授跨学院组织多专业团队应对高难度技术挑战,实地勘察测量每一处细节,建立亚冬会场馆视觉传达设计指引。 亚冬会火炬“澎湃”整体造型采用绽放的丁香花,外壳设计采用的是从底部的雪白色到顶部的冰透明质感体现。为了呈现出最佳效果,参与火炬外壳设计制作的哈工程材化学院孙高辉教授团队配合火炬设计师,耗时4个月,筛选出可用的透明特种功能材料,从火炬外壳透明度、耐高低温交变、阻燃技术等要求,对材料来改进和升级,保证了火炬整体稳定性 而在此前亚冬会火种采集仪式上,机电学院杜兆群教授团队为火种采集研发核心装置冰透镜,以冰燃火,是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科技与冰雪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智能学院管练武副教授团队,将AI、虚拟现实、数字化技术等融合到冰雪装备中。研发的冰雪运动人体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以四季滑雪机为平台,结合滑雪场实景,构建虚拟滑雪场景,以专业滑雪运动员,构建滑雪人物模型,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滑雪者肢体精细动作,为日常训练及技能评估与指导,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助力冰雪装备升级。 本届亚冬会因“馆”制宜,为保证改造升级的场馆能够安全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航建学院贺征教授团队研发治污喷剂应用于场馆建设。喷剂以高压喷涂的方式使物体表面快速形成一层20微米到30微米厚的保护层,将污染物牢牢“锁死”在材料内部,像是为物体穿上一件“隐形防护服”,这款喷剂已应用于亚冬会部分宾馆。小组成员谷德林作为第九届亚冬会场馆建设部环保专班专家在一线个月,全力保障场馆建设 在亚冬会的众多比赛项目中,短道速滑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其速度动如脱兔,充满了爆发力和运动之美,看起来格外刺激、过瘾,但是这样的运动如何精准地计圈、快速回放呢?裁判长又是依据什么判定运动员是否犯规?哈尔滨体育学院单保海教授团队携国产“冰科技”助力亚冬会。 在亚冬会上,团队提供了两套自主研发的设备:一套是计圈设备,另一套是录像回放设备。计圈设备在短道速滑比赛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设备,因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滑行的圈数非常多,假如没有计圈设备的辅助,裁判员、教练员乃至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记圈的难度会非常大。有了计圈设备的辅助,他们就了解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战术,何时加速,何时超越,何时更好地分配自己的体能。 而且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滑行速度慢慢的变快,优秀运动员能够达到每小时50公里,在这样高速滑行的情况下,裁判长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分辨出哪些运动员出现了犯规。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有了录像回放设备的辅助,他们就能够最终靠对所标记的点进行慢放,反复确认自己当时标记的点,为比赛的准确判罚提供助力。 这两套系统不仅实用性强,对于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意义重大。短道速滑一直是冬季项目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由于短道速滑项目参赛人员多,竞争特别激烈,运动员之间的身体接触在所难免,裁判长会认为他有犯规的动作,这两套设备在比赛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很重要。尤其录像回放设备,不但可以为裁判长提供视频回放,同时也兼顾了体育展示向大屏幕投送,同时还有电视台进行判罚视频的回放,这在无形中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设备在国内已经多次用于多个大型国际国内赛事,迄今已经迭代了三代,设备提供视频的清晰度以及各种功能都满足了竞赛的需求,这次为亚冬会提供精准的赛事技术服务。 作为体育工作者,单保海教授团队已有15项发明专利,团队有信心、有责任、有底气开发出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竞赛装备。 “澎湃”火炬整体高度约735毫米,顶部直径约115毫米,手持部位直径约50毫米。顶部出火口位置采用雪花镂空造型与丁香花立体浮雕造型结合,上部燃烧舱外壁选取镂空雪花作为造型元素。外壳设计为一朵蓬勃盛开的丁香花,采用透明冰晶到雪花白渐变,内芯色彩采用中国红到丁香紫渐变,火炬在点燃时呈现出冰与火交融的效果。 东华大学携手中国东方航空打造亚冬会“幻境冰蓝”主题颁奖礼服,亚奥理事会官员、赛会技术官员的多款正装和丝巾领带配饰等。 灵感来源于哈尔滨冰雪盛景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巧妙融合了滑雪的流畅动感、卷轴如意帽的雅致意蕴、步摇发簪的灵动以及代表了吉祥好运、顺利成功的祥云腰带。 剪裁上借鉴中式传统服饰的流畅线条与立体剪裁技术。发饰设计上,引入步摇元素,设计成轻盈的蓝色雪花发饰,随着佩戴者的步伐轻轻晃动,既彰显女性柔美,又暗含运动员步伐的坚定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礼服的前襟、袖口,采用手工雪花形状纽扣,模拟雪花的精致外型,契合了亚冬会的环境与特性。蓝色象征着纯净和高贵、信任和可靠,代表着天空、海洋、冰川,表达友谊和信念的持久,与体育运动精神一脉相通。 396道精细缝制工艺、40余版迭代融会设计、多项创新科技面料的设计研发成果应用……在传承中华古韵的同时,此次东华大学与中国东方航空的设计合作还融入了多项创新科技,为卓越品质护航。 从兼具保暖和透气属性的羊毛正装,到实现高性能防风防水防绒的保障御寒服,文化、时尚、科技在服装中交融贯通,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科技赋能下的创新突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交叉学科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之“能”,更体现了新质设计未来发展之“新”。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联通等相关单位联合研发的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为赛事通信提供强有力支持。 该系统可部署于场馆与应急车辆,实现了低带宽传输和抗噪声通话两大技术突破。即便在体育场馆人员密集、环境嘈杂的恶劣条件情况下,系统也能实时解析语音信号、有效过滤背景噪声,实现清晰、稳定的通话,为体育赛事和应急调度提供全新通信保障。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注册登录方略教育研究与院校治理工作台,免费下载近300份教育报告、专家ppt(需使用电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